从思想、党史和方法论中汲取奋进伟力
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从兴业路到复兴路,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百年奇迹,本质上是一部思想指引航程、党史铸就根基、方法破解阻难的壮丽史诗。回望峥嵘岁月,南湖红船何以成长为世界的领航巨轮?答案镌刻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国实践的深度融合中,熔铸于百年大党“江山就是人民”的红色基因里,彰显于新时代“守正创新”的方法论体系内。新时代十年,以“得罪千百人、不负十四亿”的魄力推进自我革命,以“一个也不能少”的担当消除绝对贫困,以“双碳”目标引领绿色转型。新征程上,唯有深悟思想伟力、赓续精神血脉、掌握科学方法,方能凝聚起“踏平坎坷成大道”的磅礴力量,托举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。
真理之光铸就信仰之基
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“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”。从《共产党宣言》中“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”的理论宣言,到新时代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价值坐标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的百年历程,既是一部真理扎根中国大地的思想史诗,又是一部理论指引实践、实践升华理论的双向进益史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坚持“两个结合”,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,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这一思想不是“书斋里的学问”,而是“写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时代答卷”:面对“四大考验”“四种危险”,以“刮骨疗毒、壮士断腕”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刀刃向内清除积弊,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,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“自我革命”的政治品格;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,以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新发展理念破题,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,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”的科学规律;聚焦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“精准扶贫、尽锐出战”的战略魄力攻克绝对贫困,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,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“改变世界”的实践伟力。
新时代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,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。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“山乡巨变”,到科技自立自强的“星辰大海”;从深化改革深水区的“破冰突围”,到“双碳”目标下的绿色转型,每一项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活注脚。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:“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。”这一飞跃,不是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刻,而是在回答“中国之问、世界之问、人民之问、时代之问”中实现的真理升华。
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: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,源于其“解释世界”的科学性,更源于其“改造世界”的实践性。当“人民至上”的理念融入精准扶贫的“一户一策”,当“矛盾论”的智慧化作新发展格局的“系统重构”,当“历史唯物主义”的规律指引共同富裕的“中国方案”,马克思主义早已超越“舶来理论”的范畴,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“看家本领”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,必将以更强大的真理穿透力、实践引领力,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。
红色血脉熔铸信念之魂
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,是一部“以初心为笔、以热血为墨”写就的信念史诗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从“小小红船”到“巍巍巨轮”,这条信念长河的源头,始终奔涌着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”的赤子之心,激荡着“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如磐意志。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回望来路:瑞金沙洲坝的“红井清泉”,映照出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鱼水深情,让“苏区干部好作风”化作党群关系的永恒丰碑;延安窑洞的“为民灯火”,点亮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的执政新风,用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奋斗精神淬炼红色政权的人民底色;兰考沙丘的“焦桐成林”,见证“生也沙丘、死也沙丘”的赤子情怀,将“亲民爱民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。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,串联起百年大党“江山就是人民”的价值主线,让信念之魂在血脉传承中生生不息。
新时代的共产党人,用行动续写信念传承的当代篇章。脱贫攻坚战场上,黄文秀以“不获全胜、决不收兵”的誓言将生命定格在百坭村的青山绿水间;乡村振兴征程中,数百万驻村干部用“脚上沾满泥土,心中沉淀真情”的坚守,在田间地头书写“第二个百年”的初心答卷;抗击疫情最前沿,346支国家医疗队、4.2万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,以“生命至上”的抉择诠释“人民至上”的信念。 当张桂梅拖着病体点亮大山女孩的梦想,当王传喜带领代村从“负债村”蝶变为“亿元村”,当“我是党员我先上”的呐喊响彻急难险重第一线,新时代的“赶考者”正以躬身实践证明:红色基因从未褪色,为民信念历久弥坚。
百年党史深刻昭示:党的信念之魂,既镌刻于“打江山、守江山”的历史逻辑,更扎根于“守民心、聚民力”的实践哲学。革命战争年代,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“小推车推出来”的人民伟力;改革开放时期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于安徽小岗村“18个红手印”的群众创造;新时代十年,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让14亿人的意愿融入国家治理体系。这种“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”的执政逻辑,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发展,更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答案。
当前,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。广大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深刻领悟: 唯有把“人民”二字融入血脉、见诸行动,让“红色基因”焕发时代光芒,才能在复兴征程上筑牢“万众一心”的信念长城。新征程上,只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中国共产党必将以“民心所向”定义“历史所趋”,让百年大党的信念之火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广阔航程。
科学方法激发信心之源
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发展的实践密码,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真理力量。新时代十年,以系统观念谋全局、以守正创新破困局、以立破并举开新局的方法论体系,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“改变世界”的实践品格,更赋予治国理政“中国智慧”新的时代内涵。
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法,是改革攻坚的“指南针”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,始终在“固本”与“革新”的辩证统一中破浪前行。政治领域的自我革命: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,既坚守“党的领导”这一最高政治原则,又打破“九龙治水”的体制积弊,中央和国家机关精简编制5%,基层治理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覆盖超90%乡镇,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释放“体制重构”的效能。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: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既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又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、科创板注册制等突破性举措,推动2022年新设市场主体2908万户,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,实现“制度优势”与“市场活力”的化学反应。这些实践深刻诠释:守正不是墨守成规,而是坚守本质规律;创新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把握时代脉搏。
立与破的辩证法,是发展转型的“发动机”。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,党中央以“立字当头、破立并举”的战略智慧开辟新局。在能源革命中“破立协同”:“破”高耗能产业旧模式,压减粗钢产能超3亿吨;“立”绿色发展新赛道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,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%以上,2022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升至25.9%。在科技攻坚中“以立促破”:5G基站建成数占全球60%以上,北斗导航服务200余个国家和地区,C919大飞机打破西方垄断,以“非对称赶超”实现关键领域“突围”。当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.3亿吨,当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激活东西部协同发展新动能,这些实践生动演绎了马克思主义“量变积累质变,质变催生新量变”的螺旋上升规律。
系统观念与重点突破的辩证法,是破解复杂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宏阔实践中,“十个指头弹钢琴”的统筹智慧与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精准发力相得益彰。区域协调发展的“大棋局”: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带动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5100亿元;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沪苏浙皖经济总量占全国24.1%,成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。乡村振兴的“组合拳”: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“米袋子”,2022年粮食产量1.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;产业融合激活“土特产”,全国建成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。超大规模工程的“系统战”:港珠澳大桥攻克400多项专利,实现“一国两制”框架下的要素融通;川藏铁路创新高海拔施工技术,诠释“国之大者”的战略定力。这些实践创新,既以全局思维破解“九龙治水”的治理困境,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,为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写下新时代注脚。
当前,面对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、历史之变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,正指引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。新征程上,只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“望远镜”和“显微镜”,我们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心、更系统的思维、更创新的举措,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书写新的中国奇迹。
当前,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向纵深推进。这场触及灵魂的理论大学习、思想大武装、精神大淬炼,让全党更加深刻认识到: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逻辑,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向引领力量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我们要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为民情怀砥砺初心,以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斗争精神闯关夺隘,把“两个确立”的政治认同转化为“两个维护”的行动自觉。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田野,当科技自强的星火点亮苍穹,当共同富裕的足音激荡山河,新时代共产党人正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与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复兴征程上书写新的历史答卷。我们坚信,只要始终与人民同心共情、与真理同频共振、与时代同向同行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复兴伟业必将穿越惊涛骇浪,抵达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光辉彼岸!(张如亮)